关税战引发的外贸困局下,企业该如何变局
日期:2025-04-21 浏览次数:79

一、关税大战背后:供应链重构企业危机

 

4月连续的“四连跳”式的中美关税加码达到顶峰,美国对我商品税率飙升至125%,双边贸易几近停滞。这不仅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体系颠覆式重构,更关乎到数千万家外贸企业利润的挤压甚至生存问题。

供应链重构与全球震荡。美国试图通过高关税重塑供应链,却陷入“自伤”悖论。墨西哥对美出口商品中60%的中间品来自中国,形成“中国制造—墨西哥组装—美国销售”的三角链条,关税效力被迂回贸易稀释。

再到外贸企业的生存现状,以湖南浏阳烟花为例,其输美产品的关税成本已超过货值本身,迫使企业转向东盟市场。数据显示,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超70%,若企业承担关税,微薄利润可能瞬间亏损;若转嫁成本,需求则大幅萎缩。

更深层的影响是“双重风险传导”:美国因关税推高通胀(如鸡蛋价格同比上涨159%),中国则面临通缩压力。外需下滑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进而传导至就业与消费,形成“出口萎缩—收入减少—内需疲软”的恶性循环。

 

二、我们的战略利好:国产品牌与消费质量红利

 

营销策划公司大瀚营销认为,从长远看来,这不见得是坏事。

一是国产品牌全面替代:从市场行为到国家战略。美国品牌的“定价权霸权”正在瓦解。安踏在2024年营收首次超越耐克,成为本土替代的标杆案例。这一替代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国家战略的延伸:商务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通过标准认证衔接、资金支持等措施扫清制度障碍。

 

二是为国民消费者带来的产品质量变革红利:消费升级与结构性优化。外贸转内销倒逼国内产品质量跃升。长期适应欧美标准的外贸商品进入国内市场后,形成“降维竞争”优势。外贸转内销的方式,消费者会从从“价格敏感”转向“品质优先”,京东“外贸专区”与永辉超市“品质计划”通过精准匹配需求,释放了结构性消费升级的红利。

WX20250421-084715@2x.png 

三、外贸企业三大应对方案

营销策划公司大瀚营销认为,国内外贸企业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并且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解决方案,营销策划公司大瀚营销经过调研和分析,给出以下三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市场转移战略1:出口转内销战略

对于非品牌型代工外贸企业,这可能是非常适合的一个解决战略。

商务部正式启动外贸优品平台:商务部“1+10+N”模式(1场全国启动仪式、10个经济大省联动、N场展销活动)为企业提供展销一体化平台。例如安徽电商招商会与浙江“外贸国货严选”活动,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为外贸企业“外转内”雪中送炭。

  

方案二、市场转移战略2:从美区转战东南亚市场

东南亚正从“制造基地”转向“消费市场”。2025年东盟人口超7亿,中产阶级占比达35%,电商增速保持30%以上。以越南为例,其2024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智能手机普及率超70%,成为智能家居、新能源产品的增量市场。

中国外贸企业在产业链协同与本地化深耕,利用供应链跳板是无比巨大的市场机会。比如中联重科通过海外工厂覆盖170个国家,墨西哥—美国三角贸易模式规避高关税,同时降低对美依赖。

然后是企业品牌渗透,SHEIN“爆单计划”帮助湖州纺织企业从ZARA代工厂转型为跨境品牌,利润率提升至15%;拼多多Temu以“亚马逊同款85%价格+零佣金”策略抢占东南亚市场。

 

方案三、从“代工思维”到“全案营销”

外贸企业“外转内”规划上,从代工到自营,重构企业经营生态,在生存转型中寻找更大的机会。

在外贸企业品牌定位上:从“美国市场适配”转向“国内分层需求”。例如重庆某新能源公司通过抖音直播将电动越野摩托车海外市场占比从80%降至40%,精准匹配国内年轻消费者。

在外贸企业的渠道适配上,也需要按需设计:比如永辉超市“15天极速上架”与华润万家“内销直通车”缩短产品上架周期;联商网通过全渠道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然后是利用好消费平台的各项政策。国内各大头部电商平台也纷纷对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京东投入2000亿元采购出口转内销商品,开设“外贸优品专区”;盒马开放24小时绿色通道,联合开发自有品牌;抖音电商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冷启动”突破。

 

营销策划公司大瀚营销认为,寒冬中的进化逻辑是,关税战既是危机,亦是催化剂。企业需在“内修”与“外拓”间找到平衡:对内借力政策红利完成品牌升级,例如华为转向鸿蒙系统和国产芯片,在制裁下实现技术突围;对外通过区域多元化(如东南亚、中东)和供应链智能化(如自动化产线、数字营销)构建抗风险能力。

外贸企业唯有以“底线思维”应对挑战,以“极限思维”捕捉机遇,方能在变局中重塑竞争力。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著作权归大瀚营销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