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nus爆火看高手如何操盘新品营销策划
日期:2025-03-10 浏览次数:134

国内AI团队Monica推出的通用AI产品Manus,通过邀请码、KOL测评、社交裂变等组合拳,实现了从“技术Demo”到全网热议的跨越。其邀请码价格一度被炒至数万元,社交媒体讨论量突破百万,甚至引发资本市场科技板块的集体上涨。

这场现象级营销的背后,是产品定位、传播策略与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控。营销策划公司大瀚营销深度拆解Manus的爆火逻辑,为中小企业新产品营销提供营销策划的实战参考

WX20250310-211717@2x.png 

一、产品定位:技术叙事与稀缺性包装的双重驱动

1. 锚定“通用AI Agent”的高维定位

Manus将自己定义为“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强调其多模态任务处理能力(如数据分析、自动化决策),并宣称在GAIA基准测试中超越OpenAI同类模型。这种对标国际顶尖技术的叙事,既满足了国内用户对“技术突破”的期待,又通过“首款”“超越”等关键词抢占认知高地。

 

2. “出口转内销”的国际化人设

团队选择在海外平台X(原Twitter)首发英文版,官网初期仅支持谷歌/GitHub账号登录,甚至案例展示均为英文内容。这种“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策略,既迎合了国内用户对“国际化产品”的信任,又通过“出口转内销”的逆向操作制造反差话题。

 

3. 成本与稀缺性的矛盾营销

官方宣称因服务器容量有限采用邀请制,但邀请码在黑市被炒至天价。这种“技术限制”与“市场需求”的冲突,既塑造了产品的稀缺价值,又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如晒邀请码、吐槽获取难度)形成二次曝光。

 

二、自媒体矩阵:内容裂变与情绪煽动的精准设计

1. 关键词绑定与“尖叫体”传播

营销策划公司大瀚营销分析,manus这次营销以中文自媒体在统一时间点使用“炸裂”“国运级成就”等情绪化标题,同时绑定DeepSeekGPT-4等明星产品关键词,迅速建立用户心智关联。例如,“ManusDeepSeek后的又一个不眠之夜”等标题,既借势流量,又暗示技术代际升级。

 

2. UGC内容的分层引导

初期通过定向发放邀请码,吸引科技博主、开发者等核心用户产出评测内容。例如,某博主演示Manus完成“自动生成财报分析”,视频中刻意放大“惊叹表情”与“流畅交互”,激发普通用户的好奇心与参与欲。

 

3. 争议性话题的杠杆效应

针对“技术缝合怪”“算力成本过高”等质疑,团队并未完全辟谣,而是通过业内人士的“部分认可”(如证券肯定其工程化能力)引导舆论转向。这种“争议-回应-再传播”的链条,延长了话题生命周期。

WX20250310-211806@2x.png 

三、KOL营销:特权体验与社交货币的闭环打造

1. 头部KOL的“特权首发”

邀请码优先发放给科技领域头部博主,并要求其发布“独家体验报告”。例如,某知名博主在视频中强调“全网首测”,并展示“未公开功能”,通过信息差制造粉丝的紧迫感。

 

2. 中腰部KOL的“任务裂变”

设置邀请码奖励机制:每邀请一名新用户可获得额外使用权限。中腰部KOL为获取资源,主动在知乎、小红书等平台发布教程(如“5步破解Manus高阶功能”),形成金字塔式传播网络。

 

3. “社交炫耀”的场景设计

产品界面中嵌入分享按钮,鼓励用户将任务结果(如自动生成的代码)一键转发至朋友圈,并标注“由Manus AI生成”。这种“成果外显”的设计,将工具价值转化为社交货币。

 

四、媒体投放:从专业背书到破圈传播的阶梯布局

1. 科技媒体的深度解读

与《每日经济新闻》《科技日报》等发布技术分析文章。例如,引用证券“商业化元年”的论断,将产品热度与行业趋势绑定,吸引B端企业关注。

 

2. 财经媒体的冲突叙事

通过“邀请码炒至10万元”“巨头紧急接洽团队”等新闻,突出市场狂热与企业反应,制造“行业颠覆者”形象。这类内容在微信群、雪球等平台形成二次传播。

 

3. 社交媒体的梗文化渗透

在小红书、抖音发起挑战活动,如“用Manus搞定老板的离谱需求”,通过趣味化内容降低技术门槛,吸引非极客用户参与。

 

五、行业IP合作:跨界联动与生态势能的叠加

1. 开发者社区的早期渗透

尽管未采用开源策略,但团队通过GitHub发布部分API文档,并赞助“AI Hackathon”赛事。这种“半开放”姿态既保持神秘感,又吸引开发者贡献用例(如金融数据清洗模板),丰富应用场景。

 

2. 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捆绑

与医疗、金融等领域KOL合作,发布行业定制案例。例如,联合某基金经理演示“Manus自动生成投研报告”,突出其细分场景的实用性,撬动企业采购需求。

 

3. 资本市场的预期管理

通过“头部基金已投资”“A轮融资完成”等消息释放,强化“技术独角兽”标签。同时,引用中泰证券“万亿美元服务市场”的预测,为二级市场炒作提供依据。

 

六、背后的反思:爆款公式的可复制性

1. 核心公式:稀缺性+社交货币+情绪杠杆

Manus的案例验证了“邀请制+KOL特权+争议话题”的组合有效性。但需注意:饥饿营销需以产品真实价值为前提,若功能不达预期(如任务中断、高成本),反噬效应会加速口碑崩塌。

 

2. 长期挑战:从流量到留存的跨越

当前热度依赖短期情绪驱动。

 

3. 可复用的策略框架

定位层:高维技术叙事+国际化人设;

传播层:KOL分级投放+争议话题设计;

转化层:社交货币嵌入+行业解决方案捆绑。

 

营销策划公司大瀚营销分析,manus这次营销的本质是制造“不得不参与”的集体叙事Manus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一场融合了技术包装、传播杠杆与用户心理的精密实验。其真正启示在于:在信息过载时代,新产品需通过“稀缺体验-社交扩散-争议发酵”的闭环,将用户转化为传播节点。然而,营销的终极战场仍是产品价值——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提升效率的AI产品,才能从“现象”走向“常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著作权归大瀚营销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